技術文章
【JD-JS1】【競道科技積水監測設備,十年廠家,自動預警,可定制,廠家直發,更多優惠,歡迎垂詢問價】
地埋式積水監測站的安裝位置有講究嗎?這些選址原則要了解
地埋式積水監測站因設備主體埋于地下,兼具不占用路面空間、抗干擾性強的優勢,成為城市道路積水監測的重要選擇。但并非所有路段都適合安裝,其選址需綜合考慮積水規律、設備特性與城市管理需求,遵循科學原則才能確保監測精準、運行穩定,真正發揮 “地下哨兵” 的作用。
核心原則一:聚焦 “易積水區域”,瞄準監測剛需點
地埋式積水監測站的核心功能是捕捉積水風險,因此選址首要原則是優先布局城市易積水區域,確保監測數據能直接服務于防汛預警。從實際場景來看,以下區域是重點選址范圍:
一是低洼路段與下沉式路口。這類區域因地勢低于周邊路面,降雨時易形成 “匯水盆地”,積水深度往往高于其他路段。例如城市主干道的下坡路段、跨線橋下方的下穿通道,以及老城區地勢低洼的街巷,需在路段低處或積水最易滯留的位置安裝監測站,精準捕捉積水上漲動態。某城市在一處下穿通道低處安裝地埋式監測站后,成功提前 15 分鐘預警積水超警戒值,避免車輛誤入。
二是排水管網薄弱區域。排水管網老化、管徑不足或堵塞頻發的路段,積水消退速度慢,需通過監測站實時追蹤積水變化。例如老舊小區周邊道路、城中村街巷,可在排水口上游 5-10 米處安裝監測站,既能監測積水深度,也能間接反映管網排水效率 —— 若監測到積水長時間不消退,可輔助判斷管網是否堵塞。
三是交通關鍵節點。學校、醫院、大型商圈周邊的道路,以及城市主干道的交叉口,一旦積水會嚴重影響交通通行與人員疏散,需優先安裝監測站。例如在學校門口 50 米內的道路兩側,各安裝 1 臺地埋式監測站,實時反饋積水情況,為家長接送、學生出行提供安全參考。
核心原則二:規避 “環境干擾源”,保障設備穩定運行
地埋式監測站的設備主體(如傳感器、數據傳輸模塊)埋于地下,易受周邊環境影響,選址時需規避可能導致設備故障或損壞的干擾源,確保長期穩定運行:
首先,遠離重型車輛碾壓區域。地埋式監測站的地面蓋板雖具備一定承重能力,但長期承受重型貨車、公交車等碾壓,易導致蓋板變形、設備移位,影響監測精度。因此需避開道路主干道的貨車專用車道、公交站臺正下方,優先選擇人行道邊緣、非機動車道外側等車輛碾壓較少的區域,若必須安裝在機動車道,需選擇蓋板承重等級達 “重型”(可承受 50 噸以上重量)的設備,并避開車輪常經過的軌跡線。
其次,避開地下管線密集區。城市道路地下分布著供水、燃氣、電力、通信等管線,若地埋式監測站安裝位置與這些管線重疊或距離過近(小于 1 米),一方面施工時易破壞管線,引發安全事故;另一方面管線運行產生的電磁干擾(如電力管線)可能影響監測站的數據傳輸信號。因此選址前需查閱道路地下管線分布圖,在管線間距充足的區域確定安裝點,必要時聯系市政部門現場勘測。
最后,遠離易淤積、易沖刷區域。暴雨時,路面泥沙、落葉等雜物易被水流沖刷至低洼處,若監測站安裝在雜物淤積區,易導致傳感器探頭被堵塞,無法準確測量積水深度;而在坡度較大、水流沖刷力強的路段,長期沖刷可能導致設備基礎松動,影響穩定性。因此需選擇路面平整、水流平緩,且不易堆積雜物的位置,例如道路邊緣的雨水篦子旁(距離 1-2 米),既靠近積水區域,又能減少雜物干擾。
核心原則三:兼顧 “數據準確性”,減少監測誤差
地埋式監測站的選址需為數據準確性創造條件,避免因位置不當導致監測數據失真,影響防汛決策:
一是確保監測范圍無遮擋。地埋式監測站的水位傳感器需直接接觸積水,若安裝位置存在路面凸起、井蓋錯位等遮擋物,會導致傳感器無法準確捕捉積水深度變化。例如某路段因安裝點附近有破損井蓋凸起,導致監測站顯示的積水深度比實際低 5 厘米,影響預警判斷。因此選址時需選擇路面平整、無明顯凸起或凹陷的區域,安裝前清理周邊雜物,確保傳感器探測范圍通暢。
二是避免 “局部積水” 誤判。部分路段可能因路面破損、排水口堵塞形成 “局部小積水”(如面積不足 10 平方米、深度不足 3 厘米),若監測站安裝在此類位置,易將局部積水誤判為路段整體積水,導致預警失真。因此需結合路段整體積水規律,選擇能代表路段普遍積水情況的位置,例如在易積水區域的中心位置安裝,而非孤立的局部積水點,確保數據能反映路段整體水情。
三是考慮降雨徑流方向。降雨時路面雨水會沿一定方向流動(如向道路兩側雨水篦子匯集),地埋式監測站需安裝在徑流路徑上,才能及時捕捉積水形成過程。例如在道路坡度較小的路段,選擇雨水流動的 “中游” 位置安裝,既能提前監測到積水,又能避免因靠近源頭導致積水數據滯后,或靠近排水口導致積水數據偏低。
核心原則四:適配 “城市管理需求”,平衡功能與便利
地埋式監測站的選址還需兼顧城市日常管理與應急維護需求,避免給交通、環衛等工作帶來不便:
一方面,避開交通流量高峰期施工區域。安裝地埋式監測站需開挖路面(深度通常為 0.5-1 米),若選擇在早晚高峰時段的城市主干道施工,會加劇交通擁堵。因此選址時需優先考慮施工難度低、對交通影響小的區域,例如非高峰時段的次干道、小區周邊道路,或提前與交管部門溝通,制定臨時交通疏導方案,減少施工對市民出行的影響。
另一方面,便于后期維護檢修。地埋式監測站需定期進行設備檢查、傳感器校準等維護工作,若安裝位置過于隱蔽(如綠化帶深處、偏僻小巷),或周邊有障礙物(如護欄、電線桿),會增加維護難度。因此需選擇便于工作人員到達、操作空間充足的位置(如人行道邊緣,預留 1 米以上操作空間),同時在設備附近設置明顯標識,方便維護時快速定位。
地埋式積水監測站的選址,是 “功能需求、設備特性、城市管理” 三者的平衡藝術。只有遵循聚焦易積水區域、規避環境干擾、兼顧數據準確、適配管理需求的原則,才能讓監測站真正發揮作用,為城市內澇預警提供精準數據支撐,助力市民安全出行與城市防汛管理。